《北方文学》2020年第11期新刊目录
《北方文学》2020年第11期目录
小 说
后来的村庄(下) (中篇)|薛喜君
乡村是一座丰碑(创作谈) |
薛喜君
风信子旅馆(短篇) | 夜
阑
一把好牌 (短篇) | 段久颖
同学你好(小小说) | 乔
迁
父亲 (小小说) | 戴
希
湮没的弦歌(小小说)| 佟掌柜
白雪诗屋
辣椒在空中红了 (组诗) | 王立宪
与一场大雪作别(外一首)|书海墨香
我在大地行走 | 栾承舟
经典回眸
情感黑龙江(散文长卷) | 张爱华
散 文
爰有嘉果| 韩开春
乡村记忆 | 崔修建
前方到站——宋站 | 清风徐
与书同行
一本书、一个人和一块土地|任永恒
空谷手记 |包临轩
书话闲话
忧郁及其他 |李庆西
创作谈|乡村是一座丰碑
薛喜君
父亲以前,我家族里的人都是农民。所以,我是农民的孙女。抑或是我的出身,也或许是族人血脉亲情的传承,我对乡村由衷地热爱。以至于文学成为我的职业后,我的脚步也几乎没离开过乡村。即便偶尔进城,也是在乡村和城市间穿行。也就是说,我走得不够纯粹。
我钟情于乡村的烟火。我觉得乡村的日子才是日子。
每个人生下来,父母都要给脱离他们身体的生命一个名字。于是,我们来到人间的第一个获得就是名字,我们又带着名字走向社会,社会因为名字而熟悉我们。再于是,我们就和我们的名字成为一体。我和我的名字一起走出乡村,而我的灵魂和肉体又常常与乡村厮守。每当我对城市迷离的灯光厌倦,每当我对自己前行的方向不知所措,每当我对活着失去了信心,我都会想到我的出生地,也就是乡村。因为我从乡村出来时,除了名字头上还带着乡村的标签。所以我时不常地会到乡村走走,目的是为了寻找另一个自己,曾经出于乡村的自己。置身于萋萋芒草间,望着苇花摇曳,任凭风吹拂脸颊,我才会有生命最本质最深刻最虔诚的思考。在我看来,乡村还有救赎的力量。
所以,乡村不仅是我心目中的丰碑,也是我精神的修行地。只有不断地自我救赎,前行的脚步才会坚定。
201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杜尔伯特一心乡前进村。我当然不是贸然而来,而是因为这里住着哈师大的扶贫工作队。他们分别是慕海军、韩明祥、钱正龙。他们三人肩负着扶贫攻坚的重任驻村。所谓的走进,其实是心没有距离。乡村宛若一位智者,总是以缄默向人们诉说它前世今生的哀伤。袅袅炊烟飘向天空便没了踪影,我不知道炊烟是化作了白云,还是变成了清风——尽管我出生于乡村,我却已经多年未和乡村亲近了。但根植于骨子里的东西就如烙印,当我一走进前进村,亲切得就如到亲戚家串门。感情的潮水奔涌得宛若漫过堤坝的大水,瞬间就淹没了我……于是,我完成工作任务后,就创作了中篇小说《2018年的村庄》。当我把这篇小说交付编辑时,心中有些忐忑不安。一再说,如果不行就再换一篇吧。后来想,忐忑来自于对题材的把控,也有对自身创作的质疑。从开始写作那天起,我就经常陷入自我质疑的怪圈里。虽然质疑的时间长短不一,但每一次走出质疑还是需要时间。治疗质疑的最好办法就是边写边探索,边写边把探索的细微处展现到作品里。只有不断地写作,不停地思考,才能从质疑中走出来。但是,下一个质疑又在某个时间段抑或是在某个路口等着我。质疑于我就如鬼魂附体,随时都能上身。创作《2018年的村庄》时,正好赶上自我质疑的卡口。
当小说与读者见面后,我突然意识到《2018年的村庄》不过是一个开始。
2019年的扶贫工作任务更艰巨,2020年又因为新冠疫情的肆虐,扶贫攻坚工作更复杂更具挑战性,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村庄》。《后来的村庄》的路畅通了,还消灭了泥草房,鲜食玉米项目不仅投产,线上线下也卖得火热,还走进了超市。三位扶贫干部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第一书记张四望终于做了父亲,历经家庭变故的滕七花情感也有了归宿,而唐溪水也不那么怕黑也不那么怕狗了……贫困像一块巨石,贫困也如一顶帽子,戴了几十年贫困帽子的村庄终于摘帽了。村庄有了新面貌,村民的精神也随着村庄的变化而改变。不再贫穷的村庄又出现了新的矛盾,新的争端……
当我完成《后来的村庄》的写作后,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突然特别想念村庄,想念工作队。我毫不犹豫地走出门外,当车驶离了市区,我才告诉工作队我在去看望他们的路上。按说,在我出发之前就应该与他们打招呼,可我特别害怕他们不在村里,我不想让自己扑空。我已然无法承受见不到他们的失落——结果,我还是没能见到第一书记慕海军。在我去的那天早上,他回哈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韩明祥和钱正龙到村口接我,当我看见他们从车里下来时,我眼眶有些发热。《后来的村庄》里的那个把每一个村民都放在心上的第一书记张四望,那个任劳任怨的滕七花,那个在扶贫中摸爬滚打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溪水,又依次地来到我的眼前……
我多么想放纵地流一回眼泪啊。我坐在车里缓了好一会儿,都到村委会了,我才强行让自己平静下来。
从2018年的那个冬天开始,我几乎没有离开过他们。我在线上关注他们每一项工作,每一个活动。我也因此为他们取得的每一个成绩而骄傲,而自豪。我在心里暗暗地为他们加油鼓劲,仿佛他们就是我的同胞兄弟。《后来的村庄》是挤出两个月的时间创作完成的。“远处,望儿从村道上颠儿颠儿地跑过来。他知道,望儿来接他了。”当我为最后这句话画上句号时,我长吁了一口气。《后来的村庄》无疑是对《2018年的村庄》的故事和生活的一个承揽,是我对村庄的一个交代,也是我对哈师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慕海军、韩明祥、钱正龙的一个交代。
毕竟,我和望儿一样,见证了他们生命中的村庄之行。
后来的村庄(下)
薛喜君
加工厂设备试运行很顺利。张四望说咱们仨就像怀孕的女人,只有孩子出生心里才踏实。滕七花说队长放心吧,设备正式生产保准没问题,明儿个开始咱们就到田间地头去看着“孩子们”是如何长大的。出生后还有好多事儿要忙呢,给孩子落户口,再把它们抱出去见人这关就够咱们忙活了。咱们得宣传自己的孩子长得好看,还有哪些优点,否则人家也不认啊。张四望说这年头酒香也怕巷子深,鲜食玉米加工项目去年立项,现在都七月了,从开始有这个想法到今天建成,差不多用了两年的时间。也算没白忙活,现在看来,咱们还是很欣慰。当初定的村支部领办、村办企经营、贫困户参与、工作队辅助的运行模式是正确之举。这个项目是一心村自己的产业,也关乎村庄日后的经济发展。目前来说,这个项目规模适中,加工工艺简单,是一劳永逸并且适合乡村发展的产业。以后市场打开了,再扩大种植面积。资金充足的话,再上一条生产线也不是问题。一只麻雀从屋檐飞落下来时,撞到了窗玻璃上,麻雀扑棱两下翅膀又飞起来。唐溪水笑着说,看样子这是一只刚学飞的麻雀崽儿。
关于品牌和名称,村两委和工作队开了几次会议,最后决定以壹馨农科科技有限公司注册,用“打点屯”做商标。吴静余的孙女吴悦然手里捧着鲜嫩玉米棒肖像印到包装箱上,包装箱上一下子就有了色彩。一箱十二穗玉米,省内快递费加十元,省内批发和外省包邮的价格也有所区别。会议还决定,公司一进入运营,农户通过种植黏玉米,销售给村办企业获得种植收益。村民通过参与生产用工获得劳务收益,村集体经济效益用于特殊贫困群众的分红或兜底保障,还有一心村的自身发展和建设。张四望说,“咱们还得着手准备资料,打开市场后就更有的忙了。还有,小唐再跟北京科研部门联系一下,等玉米成熟了,带上样品请专业部门把鲜食玉米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做一个专业上的检验。鲜食玉米投放市场时也好有个抓手,否则你说你的东西好,好在哪里得说出来。咱们既不夸大也不能低调。这是一个推销自己的时代,至少要有效地表现自己。”村两委和工作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唐溪水突然用力地击了一下手掌,“忘了,忘了一件好事。师大保卫处知道咱们鲜食玉米的加工项目,他们捐赠了一套视频监控系统,附属工程和技术就有着落了,日后生产就有保障。”滕七花高兴得跺了一下脚,“这么大好的事儿咋不早说?”小唐捶着脑袋说,“这个臭脑袋,忘得死死的。”
张四望说,“虽然我们前期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市场千变万化,我们就学那只刚学飞的小麻雀,发现有障碍物马上调整方向。”会开得热烈,张四望看了一下时间,说都快到六点了,散会吧。大家还舍不得走,村干部们都对一心村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初秋的风轻柔而又温和,微风中都夹杂着庄稼成熟的味道。村人们都眼巴眼望地盼着玉米成熟,有事儿没事儿,村民们都到田间地头聚堆闲聊。玉米虽然还得十天半个月才能成熟,性子急的人,就在地头扒开一穗玉米棒,刚扒开一层青绿的玉米皮就闻到一股牛奶的甜香,玉米棒穗大籽粒还饱满。村民们脸上都喜滋滋的,闲聊的话题无非就是估算玉米的收成。
“这下好了,种了这么多年的苞米,头一次还没等下来,就见到钱了。”
开会时,唐溪水向张四望汇报,说村里表面上一片平静,其实闲言碎语也不少。有人说别看他们种的新品种苞米长得好,那也是白费。加工厂的设备都是在网上买的破烂货,说不上转几手了。使两天就得成一堆烂铁,现在铁还没有报纸贵,卖破烂都把铁夹到报纸里。先前买设备的钱到处化缘来的,设备跟不上趟,苞米就都老到地里了。到时再下几场连天的秋雨,来不及掰下来的苞米就得沤到地里。到时候只能卖给养殖场喂猪。张四望看着小唐笑,说这话的一定跑不了打点屯的包喜成。他们相视一笑就起身去了玉米地。两只喜鹊从他们头上飞过去,一只落到杨树上,另一只踅了一圈也落到杨树上。叽喳的叫声就从浓密的杨树叶缝隙里传了出来。唐溪水仰起脑袋,“我咋一直都没搞明白。乌鸦都是成群地飞,而喜鹊只结对。尤其冬天要下雪前,成群的乌鸦遮天蔽日的。呱呱的叫声烦死人了。”滕七花看着小唐说,“整不明白的事儿太多了。要想整明白,就得在村庄住下去。”小唐歪着脑袋看他,顺手扔给他一支烟。
八月五日,一大早有点假阴天。张四望他们一出门,滕七花就说书记你看这天上的云像不像水波纹?张四望和小唐都仰起头看天,小唐还吹起了口哨。张四望说今儿个又是个大晴天,这两年别的学得不咋的,和刘书记学会看云了。小唐说这个不跟你犟,咱们的张书记确实得到刘书记的真传了。果然,还不到八点,太阳就腾地出来了。
第一天试车,工作队和村两委就早早地来到加工厂。第一车玉米拉回来,扒完皮就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照清洗、切头、真空、高温灭菌的流程试车。当玉米棒缓缓地从生产线上露出头来时,张四望的眼眶瞬间就热了,鼻子也有点发酸。他看了一眼滕七花和唐溪水,滕七花把手里的烟盒都捏扁了,他是在极力控制情绪。而小唐的眼泪像流水线上的玉米棒簌簌地流了下来。刘绍全攥起拳头,脸颊轻微地抽搐。他从小就在乡村,对于玉米他再熟悉不过了。父母那一辈都是吃高粱苞米活人的。如今不起眼的粗粮却成了稀罕物,还成了村民们发家致富的作物了。参与扒玉米的村民都跷脚抻脖子地往生产车间里看,他们都兴奋地说笑着。首次试车成功,到了八月中旬就将正式进入批量加工了。张四望他们和村两委互相击掌,包文红说今晚贪黑也得把简报写出来,明早报上去。
张四望点头,他说成熟的玉米不等人,鲜食玉米加工有要求,当天采摘当天加工,拒绝添加剂,高温灭菌,营养成分才不会流失。当天掰下来的鲜玉米如果当天不能加工出来,放一宿口感就皮条。到时候别说手工扒玉米需要人手,加工也得三班倒。成熟的玉米棒掰下来会影响口感,不掰也会影响味道。就如炒菜一样,火候的把握是技术活儿。
大面积开始掰棒那天,刘绍全带着村两委走到工作队面前,他激动得竟然有些口吃,“太、太感谢你们了。没有工作队,谁能想到一心村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张四望笑,“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刘绍全不好意思地咂了一下嘴,“真是太高兴了,昨晚一宿没睡着觉。你嫂子骂我像起秧子的公狗。”
“这往后可有的忙了。”
刘绍全说,“俺们不怕干活儿,这些年穷得就剩力气了。以前是有劲不知道往哪使,现在好了,吃饱喝足就干活呗。等村里有钱了,再招几个好老师,省得咱们的孩子还出去念书。”张四望说,“把小学校建好是正事儿也是大事儿,更是咱们下步的主要工作。”刘绍全突然收住笑,“张书记忘了吧,咱村还有一撮泥草房呢。这阵子,咱们光顾着忙加工厂的事儿了。厕所改造,咱们村成了乡里的典型,可江老太家的泥草房还是一个老大难。”滕七花击了一下手掌,“这些日子忙晕头也乐晕头了。”刘绍全说,“这事儿就交给村两委吧,鲜食玉米这块就够你们忙活的了。”张四望点了一下头,说这也好。张四望心里还有隐隐的不安,就是吴静余这一家人。吴静余家的日子能不能过好,关键就是尚小云。他想,得抽空到吴静余家看看。这么安静不是啥好事儿,还有刘锁彤儿子刘彦龙的工作……
节选自 《北方文学》2020年第11期
订阅方式
《北方文学》每月1日出版,定价10元
1.邮局订阅
《北方文学》邮发代号:14-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2.编辑部订阅
微信联系:harry
投稿邮箱:bfwx@163.com
编辑部电话:0451-86225508
编辑部地址、邮编:哈尔滨市南岗区花园街204号 (150001)
长按关注
监制/白荔荔 审核/赵嘉宾 编辑、制作/韩雨
